“1238”工作思路解讀
為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,高效推進“項目突破年”安排部署,濟南市國資委提出“1238”工作思路,即堅持黨的建設一個統領;秉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、政策導向和市場規律兩個統一;錨定保障民生、發展產業、改革創新三大任務;深入實施對標一流、服務大局、紓困惠企、深化改革、科技創新、風險防控、人才強企、強基鑄魂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八大專項行動,以推進數字化和實體經濟發展為切入點,持續做強做優做大市屬國有企業,努力為全面建設“強新優富美高”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作出更大貢獻。
一、黨建統領是根本
堅持黨的領導、加強黨的建設,是國有企業的“根”和“魂”,是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,“特”就是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,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。
從改革歷程來看,企業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是守住底線的關鍵;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是克服一切困難的中流砥柱。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,無論企業領導體制如何調整、治理機制如何變化、監管模式如何創新,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絕不能動搖。沒有黨的堅強領導,黨建工作弱化、淡化、虛化、邊緣化,企業改革就會偏離正確方向,公司治理就會失去動力、失去活力,高質量發展更是無從談起。
從現實實踐來看,市屬國有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就是打造高質量黨建。一直以來,市國資委堅持“圍繞發展抓黨建、抓好黨建促發展”,把黨建的引領力傳導到企業生產經營各方面,走出了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同向同行、雙贏雙促的新路子。在制度設計上,創新實施企業黨委向市國資委報告年度黨建工作、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、企業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突破項目“三項制度”全覆蓋。在組織架構上,嚴格落實“雙向進入、交叉任職”領導體制,全面推行黨委書記、董事長“一肩挑”。在決策程序上,指導市屬一級企業及其重要子企業全部建立黨委研究決定事項清單、前置研究討論事項清單及負面清單“三張清單”。在支部建設上,持續開展黨支部評星定級工作,樹立標桿導向。在品牌創建上,開展“引擎賦能·先鋒筑夢”黨建工作品牌創建活動,全力打造企業黨建品牌矩陣,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、組織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優勢、競爭優勢。
黨建工作做實了,就是生產力;黨建工作做強了,就是競爭力;黨建工作做細了,就是凝聚力。在新征程上,市屬國有企業要把加強黨建工作作為“根”,牢牢抓住黨建統領這條主線,不斷凸顯黨建引領發展的實效性。
二、兩個統一是原則
濟南市屬國有企業要秉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、政策導向和市場規律兩個統一,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國有企業具有政治和經濟雙重屬性,肩負著政治責任、經濟責任、社會責任“三大責任”。
之所以講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”,因為國有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彼此關聯,互為依托,經濟效益是社會效益的基礎,社會效益是經濟效益的支撐。只有企業發展壯大了,才能更好履行社會責任,更好滿足人民的需求。近年來,市屬企業殫精竭慮抓生產經營,嘔心瀝血擴企業規模,經濟效益顯著提升,截至2022年底,市屬企業資產總額達17352.05億元,同比增長15.9%;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831.99億元,同比增長7.2%;已交稅費總額89.69億元,同比增長26.5%。堅實的經濟基礎給了市屬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底氣,他們在主責主業、實體經濟振興、城市更新建設、疫情防控、房租減免、安全生產、脫貧攻堅、綠色低碳發展、慈善捐贈等方面,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,成為全面回報社會的“國家隊”。
之所以講“政策導向和市場規律相統一”,一方面國有企業首先是企業,是經濟組織,必然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,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業一樣參與市場競爭;另一方面,國有企業在社會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骨干作用和支柱作用,是國家可以直接掌控的加強宏觀調控、應對突發事件和重大經濟風險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可靠力量。具體到濟南市屬企業,他們始終扛牢“在經濟領域為黨工作”的職責使命,既高效落實市委建設新時代強省會戰略要求,大力發展產業,持續抓好重大項目推進;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,建立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,把自身打造成為依法自主經營、自負盈虧、自擔風險、自我約束、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。尤其在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,濟南市屬企業堅定不移扛起政治責任、社會責任、企業責任,累計為6109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減免租金4.5億元,疫情過去又全力帶頭復工復產、穩經濟大盤,可以說,市屬企業不僅作為公共政策工具彌補了市場失靈,還作為獨立市場主體為全市經濟提供了更穩定的“壓艙石”。
面對新使命,市國資委要秉持“兩個統一”,進一步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,進一步明晰國有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邊界,賦予企業更多自主權,促進企業增活力、強動力、釋紅利。各市屬國有企業要把“兩個統一”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原則,在做好自身改革發展的同時,始終自覺擔當、積極履責,更好履行社會責任、創造更大社會價值。
三、三大任務是目的
地方國有企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“頂梁柱”。市委提出要建設“強新優富美高”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,市屬企業有責任、也有能力集聚最優國有資本資源、最優產業力量、最優科技技術。保障民生、發展產業、改革創新是市屬國有企業的重要任務,必須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實,為強省會戰略貢獻最大力量。
要把保障民生作為基本任務。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國資企業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,必須作為基本任務抓緊抓牢。市屬企業保障著城市供水、供氣、供熱、公交、地鐵等重大民生需求,截至2022年底,全市地方儲備糧達61.01萬噸,儲備油達7900噸,為穩定和保障民生作出了積極貢獻。
要把發展產業作為首要任務。國務院國資委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強調,2023年地方國資企業要積極承擔現代產業鏈鏈長建設任務,積極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,積極推動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。濟南市委市政府提出,市屬企業要圍繞全市重點產業、重大工程、重點項目和新興領域進行布局,積極培育招引專精特新、瞪羚、獨角獸、單項冠軍等優質企業,促進形成高端產業集群,不斷提升產業鏈、供應鏈、創新鏈水平。當前市屬企業面臨產業中低端較多、同質化嚴重、集群化程度低等發展難題。市國資委要不斷優化國有資本產業布局,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,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,同時要引導市屬企業把發展產業作為自己的“頭等大事”,推動全市制造業能級、產業集群發展水平上一個大臺階。
要把改革創新作為中心任務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國有企業要深化改革創新,努力建成現代企業”。改革增活力,創新出效益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“要深化國資企業改革,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”“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”??梢哉f,改革和創新是國有企業繞不開的中心任務。按照國務院國資委安排,今年要在三年改革行動全面完成的更高起點上,開展新一輪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,市屬國有企業要在更大范圍、更深層次,下更大力氣縱深推進改革。如果說深化改革是“強大引擎”,那么科技創新就是“關鍵變量”。今年市屬企業要加大多元化研發投入,加快建設原創技術策源地,加大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力度,進一步推動市屬企業創新發展。
四、八大行動是路徑
有了方向、有了目標,那么“八大專項行動”就是做強做優做大市屬國資企業的具體路徑。八大專項行動既是落實山東省委、省政府《關于國有企業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十條意見》的濟南版,又是根據濟南市屬企業實際量身打造的“三年趕超方案”。未來3年,只要緊緊抓住這一關鍵路徑,綿綿用力、久久為功,必定功不唐捐、善作善成。
深入實施對標一流攀登行動,要引導市屬企業對照行業領域或省級以上標桿企業,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對標對表指標體系,力爭2025年年底市屬企業達標率超過80%,逐步形成一流企業集群。要按照“一增一穩四提升”總體要求,優化“一利五率”考核指標體系,強化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導向,推動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與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有效銜接。
深入實施服務大局爭先行動,要支持市屬企業聚焦新舊動能轉換、黃河重大戰略、強省會建設、“工業強市”戰略等國家和省市重大戰略,圍繞產業發展需求、城市開發建設、重大民生保障,優化調整國有資本布局,加快產業體系升級發展,加快培育“鏈主”企業,推動中國企業論壇永久落戶濟南,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。
深入實施紓困惠企幫扶行動,就是要解難題、優布局、活資產。要牢固樹立“國資企業一家人”理念,通過建立聯系服務企業長效機制等方式,推進解決市屬企業改制重組歷史遺留等問題。要突出資本運營賦能,通過完善發展資金管理辦法,優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投向。要通過盤活存量資產,實現“老樹發新芽”,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,放大國有資本功能,提高國有資本效率。
深入實施深化改革提升行動,要提前謀劃開展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,激發企業內在活力動力。要積極穩妥推進混改工作,以資產證券化、引進戰略投資者、員工持股等方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。要加大企業上市培育力度,每年篩選2-3家企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,健全完善培育上市公司機制。要支持市屬企業與不同地域、不同所有制優勢企業實施市場化戰略重組,探索市場化股權合作、產權和經營管理權分開等方式,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率。要加快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,規范董事會建設,有序開展董事會運行評價工作。要深化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,探索工資總額周期制管理,推動市屬企業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。
深入實施科技創新賦能行動,要通過確定研發經費視同利潤考核、建立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等方式,加大激勵力度。要多措并舉鼓勵市屬企業創建各類研發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,加大自主研發力度,力爭到2025年建立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25家以上,企業整體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%。同時,市國資委采取“尖刀單進”戰術,組建數字化與實體經濟工作專班,研究制定市屬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意見,推動企業積極布局數字經濟產業,加快市屬企業數字化轉型。
深入實施風險防控筑籬行動,要完善企業財務動態監管體系、資產負債率動態監測體系、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體系,探索建立外部董事兼任外派財務監督專員制度,加快完善業務監督、綜合監督、責任追究“三位一體”監督體系,持續加強國有資本監管。要完善總法律顧問制度,強化合規管理。要指導企業制訂擔保管理制度,建立擔保事項臺賬,健全事前風險評估、事中監控和事后追償機制,嚴控擔保規模和額度,嚴防代償風險。要引導企業聚焦主業主責,心無旁騖攻主業,實現優質資源向優質產業聚集。
深入實施人才戰略強企行動,要完善中長期激勵制度,實施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,讓各類創新要素活力競相迸發。要健全企業家培育體系,實施青年企業家培養“薪火計劃”,大力創新市場化引才、實戰化育才、專業化用才機制,積極穩妥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,不斷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企業領導人員隊伍,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。
深入實施強基鑄魂引領行動,要強化思想政治建設,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,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,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國資系統落地生根。要深入推動“黨建入章”“雙向進入、交叉任職”等向二級以下企業有效延伸,進一步厘清黨組織、董事會、經理層之間的權責邊界,堅持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。要推進全面從嚴治黨,健全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約談、通報制度,完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,加快謀劃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新措施、新載體、新形式,為企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。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,旗幟鮮明為企業家撐腰鼓勁,營造大膽闖、大膽試、大膽改的濃厚氛圍。